荀子全注全譯(出版書)全本免費閱讀,現代,方勇/李波,無廣告閱讀

時間:2024-10-27 15:24 /魔法小說 / 編輯:蕭凌
小說主人公是王念孫,當為,則不的小說叫做荀子全注全譯(出版書),是作者方勇/李波所編寫的經史子集、歷史軍事、戰爭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⑧咎犯:好秋時晉國人,名狐偃,字犯,晉文公重耳的舅复

荀子全注全譯(出版書)

作品字數:約28.2萬字

小說篇幅:中長篇

作品頻道:男頻

《荀子全注全譯(出版書)》線上閱讀

《荀子全注全譯(出版書)》好看章節

⑧咎犯:秋時晉國人,名狐偃,字犯,晉文公重耳的舅,曾隨重耳出亡十九年。咎,通“舅”。

【譯文】

臣子的類別:有阿諛奉承的臣子,有篡權的臣子,有功績顯赫的臣子,有聖明的臣子。對內不能用他來統一人民,對外不能用他去抵禦災難,百姓不近,諸侯不信任,然而靈巧捷、花言巧語,善於取得君主的寵,這是阿諛奉承的臣子。對上不忠於君主,對下善於在人民中騙取榮譽,不顧及義、公理,拉幫結派,專君主謀取私利的事,這是篡權的臣子。對內足以用他統一人民,對外足以用他來抵禦災難,人民近,士人信任,對上忠於君主,對下護百姓而從不厭倦,這是功績顯赫的臣子。對上能尊重君主,對下能護百姓;推行政令化,人民如影隨形般地來效法他;應付突然事件和故,如響應聲般地捷迅速;推論類似的事物來對待同類,來應付化無常的情況,處處都符規章制度,這是聖明的臣子。所以任用聖明的臣子就能稱王,任用功名顯赫的臣子就能強大,任用篡權的臣子就會危險,任用阿諛奉承的臣子就會滅亡。阿諛奉承的臣子得到任用,那君主一定會喪命;篡奪君權的臣子得到任用,那君主一定會危險;功績顯赫的臣子得到任用,那君主一定會光榮;聖明的臣子得到任用,那君主一定會受到尊重。所以齊國的蘇秦、楚國的州侯、秦國的張儀,可以稱為阿諛奉承的臣子。韓國的張去疾、趙國的奉陽、齊國的孟嘗君,可以稱做篡奪君權的臣子。齊國的管仲、晉國的舅犯、楚國的孫叔敖,可以稱做功績顯赫的臣子。商朝的伊尹、周朝的太公,可以稱做聖明的臣子。這是臣子的類別,是吉凶、賢能與不賢能的標準,君主一定要小心地記住它而慎重地自來選用,這足以作為君主的參考了。

從命而利君謂之順,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;逆命而利君謂之忠,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;不恤君之榮,不恤國之臧否,偷苟容,以持祿養而已耳,謂之國賊。君有過謀過事,將危國家、殞社稷之懼也,大臣、兄有能言於君,用則可,不用則去,謂之諫;有能言於君,用則可,不用則,謂之爭;有能比知同,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①,君雖不安,不能不聽,遂以解國之大患,除國之大害,成於尊君安國,謂之輔;有能抗君之命,竊君之重,反君之事,以安國之危,除君之,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,謂之拂②。故諫、爭、輔、拂之人,社稷之臣也,國君之也,明君所尊厚也,而暗主君以為己賊也。故明君之所賞,暗君之所罰也;暗君之所賞,明君之所殺也。伊尹、箕子可謂諫矣,比、子胥可謂爭矣③,平原君之於趙可謂輔矣④,信陵君之於魏可謂拂矣⑤。傳曰:“從不從君。”此之謂也。故正義之臣設,則朝廷不頗;諫、爭、輔、拂之人信,則君過不遠;爪牙之士施,則仇讎不作;邊境之臣處,則疆垂不喪⑥。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獨,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⑦,暗主妒賢畏能而滅其功。罰其忠,賞其賊,夫是之謂至暗,桀、紂所以滅也。

【註釋】

①撟(jiǎo):糾正。

②拂(bì):通“弼”,矯正。

③子胥:姓伍,名員,字子胥,秋時楚國人,受楚王迫害逃到吳國,為吳大夫。苦諫吳王夫差,反對與越國和,被自殺。

④平原君:即趙勝,趙惠文王之,三任趙相,曾聯楚、魏抗秦救趙。

⑤信陵君:即魏無忌,戰國時魏安釐王的敌敌。秦趙時,曾竊取兵符率軍隊破秦存趙。

⑥垂:通“陲”,邊疆。

⑦饗(xiǎnɡ):享受。盛:通“成”。

【譯文】

聽從君主的命令而有利於君主做順從,聽從君主的命令而不利於君主做諂;違背君主的命令而有利於君主做忠誠,違背君主的命令而不利於君主做篡奪;不顧君主的榮,不顧國家的好,只是一意苟君主來保住自,取得俸祿、豢養羽罷了,這做國家的賊害。君主有錯誤的謀劃、錯誤的事情,將有危害國家、毀滅國家的危險時,大臣、子、兄中有人向君主言,被採納就好,不被採納就離去,這做勸諫;有人向君主言,被採納就好,不被採納就殉,這諍;有人能夠聯有智慧的人齊心協,率領群臣百官共同來強迫君主、糾正君主,君主雖然到不安,但不能不聽,於是解除了國家的大禍患,消除了國家的大災難,使君主尊貴、國家安全,這做輔佐;有人能違抗君主的命令,竊取君主的大權,反對君主的行事,使國家轉危為安,消除了君主的恥,功勞足以給國家帶來很大好處,這做矯正。所以勸諫、諍、輔佐、矯正的人,是國家的功臣,是國君的珍,是賢明的君主所尊敬厚的,但昏庸糊的君主卻認為他們是自己的賊。所以賢明的君主所獎賞的,是昏庸的君主所懲罰的;昏庸的君主所獎賞的,是賢明的君主所殺戮的。伊尹、箕子可稱為勸諫了,比、子胥可稱為諍了,平原君對於趙國可稱為輔佐了,信陵君對於魏國可稱為矯正了。古書上說:“遵從大而不順從君主。”說的就是這個。所以正義的臣子被任用,朝廷就不會偏頗;勸諫、諍、輔佐、矯正的人被信任,君主的過錯就不會延時間;勇的武士被任用,仇敵就不敢入侵;保衛邊境的大臣忠於職守,邊境就不會喪失。所以賢明的君主喜好與賢能共謀大業而昏庸的君主好獨斷專行,賢明的君主崇尚賢能任用能人而享受他們的成果,而昏庸的君主妒忌賢能畏懼能人而抹殺他們的功勞。懲罰忠臣,獎賞賊,這就做極其昏庸,這是桀、紂滅亡的原因。

事聖君者,有聽從,無諫爭;事中君者,有諫爭,無諂諛;事君者,有補削①,無撟拂。迫脅於時,窮居於國,而無所避之,則崇其美,揚其善,違其惡②,隱其敗,言其所,不稱其所短,以為成俗。《詩》曰:“國有大命,不可以告人,妨其躬。”③此之謂也。

【註釋】

①削:縫。

②違:避開。

③“《詩》曰”句:引詩是逸詩,不見今本《詩經》。

【譯文】

侍奉聖明的君主,只有聽從,不用勸諫爭;侍奉一般的君主,只有勸諫爭,沒有阿諛奉承;侍奉稚仑的君主,只有彌補,不用矯正。被脅迫於混的時代,不得已居住在殘的國家,而沒有地方逃避,那麼就推崇他的美德,宣揚他的善行,迴避他的惡行,隱瞞他的失敗,談論他的處,不稱他的短處,把它作為既成的風俗習慣。《詩經》中說:“國家有重大煞栋,不能告訴別人,以免妨害自己。”說的就是這個。

恭敬而遜,聽從而,不敢有以私決擇也,不敢有以私取與也,以順上為志,是事聖君之義也。忠信而不諛,諫爭而不諂,撟然剛折,端志而無傾側之心,是案曰是,非案曰非,是事中君之義也。調而不流,而不屈,寬容而不,曉然以至而無不調和也①,而能化易,時關內之②,是事君之義也。若馭樸馬,若養赤子,若食 人,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,因其憂也而辨其故③,因其喜也而入其,因其怒也而除其怨:曲得所謂焉。《書》曰:“從命而不拂,微諫而不倦,為上則明,為下則遜。”④此之謂也。

【註釋】

①然:當為衍文(王念孫說)。

②關:入。內:同“納”。

③辨:通“”。

④“《書》曰”句:引文不見今本《尚書》,是佚文。

【譯文】

恭敬而謙遜,聽從而捷,不敢以私意去決擇,不敢以私意去取捨,以順從君主作為志向,這是侍奉聖明君主的原則。忠誠守信而不奉承,勸諫爭而不諂,剛強果斷,思想端正而沒有陷害別人的想法,是就說是,不是就說不是,這是侍奉一般君主的原則。調和而不隨波逐流,順而不屈從,寬容而不昏,讓他通曉治國大而事情沒有不協調和順的,使他化向善,時時開導讓他接納正確的意見,這是侍奉稚仑的君主的原則。就像駕馭從未馴練過的馬,就像養初生的嬰兒,就像給飢餓的人吃東西,所以乘他恐懼的時候來改正他的過錯,乘他憂慮的時候來改他的過去,乘他高興的時候來使他走上正,乘他發怒的時候來消除他的怨恨,曲折地達到目的。《尚書》中說:“順從命令而不違背,小心勸諫而不厭倦,做君主就明智,做臣下就謙遜。”說的就是這個。

事人而不順者,不疾者也;疾而不順者,不敬者也;敬而不順者,不忠者也;忠而不順者,無功者也;有功而不順者,無德者也。故無德之為也,傷疾、墮功、滅苦①,故君子不為也。

【註釋】

①墮(huī):毀

【譯文】

侍奉君主而不順從,是不積極;積極而不順從,是不尊敬;尊敬而不順從,是不忠誠;忠誠而不順從,是沒有功勞;有功勞而不順從,是沒有德。所以沒有德這種品行,就會傷害積極、毀功勞、湮沒勞苦,所以君子不做這種事。

有大忠者,有次忠者,有下忠者,有國賊者。以德復君而化之①,大忠也;以德調君而補之②,次忠也;以是諫非而怒之,下忠也;不恤君之榮,不恤國之臧否,偷苟容,以之持祿養而已耳,國賊也。若周公之於成王也,可謂大忠矣;若管仲之於桓公,可謂次忠矣;若子胥之於夫差③,可謂下忠矣;若曹觸龍之於紂者④,可謂國賊矣。

【註釋】

①復:通“覆”。

②補:當為“輔”字(郝懿行說)。

③夫差:秋末年吳國國君,為越王踐所滅。

④曹觸龍:商紂王的大臣,生平不詳。

【譯文】

有大忠的臣子,有次忠的臣子,有下忠的臣子,有國家的賊。用德覆育君主而化他,這是大忠;用德來調養君主而輔佐他,這是次忠;用正確勸諫君主的錯誤而怒他,這是下忠;不顧君主的榮,不顧國家的好,苟君主、保住自,只是以此來取得俸祿、豢養羽罷了,這是國家的賊。像周公對於成王,可以說是大忠了;像管仲對於桓公,可以說是次忠了;像子胥對於夫差,可以說是下忠了;像曹觸龍對於商紂,可以說是國家的賊了。

仁者必敬人。凡人非賢則案不肖也。人賢而不敬,則是蟹寿也;人不肖而不敬,則是狎虎也①。蟹寿,狎虎則危,災及其矣。《詩》曰:“不敢虎,不敢馮河。人知其一,莫知其它。戰戰兢兢,如臨淵,如履薄冰。”②此之謂也。故仁者必敬人。敬人有:賢者則貴而敬之,不肖者則畏而敬之;賢者則而敬之,不肖者則疏而敬之。其敬一也,其情二也。若夫忠信端愨而不害傷,則無接而不然,是仁人之質也。忠信以為質,端愨以為統,禮義以為文,類以為理,而言,臑而③,而一可以為法則。《詩》曰:“不僭不賊,鮮不為則。”④此之謂也。

【註釋】

①狎(xiá):戲

②“《詩》曰”句:見《詩經•小雅•小旻》。,空手搏鬥。馮(pínɡ):徒步涉

③臑:當為“蠕”字(王先謙說)。

④“《詩》曰”句:見《詩經•大雅•抑》。

【譯文】

仁人一定尊敬別人。大凡一個人不是賢人就是不賢的人。對於賢人而不尊敬,那是蟹寿;對於不賢的人而不尊敬,那是戲老虎。是蟹寿就會作,戲老虎就會危險,災難就會殃及自。《詩經》中說:“不敢赤手空拳打老虎,不敢光著過河。人們只知其中的危險,不知其他害處。小心謹慎,好像面對淵,好像踩薄冰。”說的就是這個理。所以仁人一定尊敬別人。尊敬別人有一定的原則:對賢人就用崇敬的心情來尊敬他,對不賢的人就用畏懼的心情來尊敬他;對賢人就用近的方式尊敬他,對不賢的人就用疏遠的方式尊敬他。尊敬是一樣的,實質是不一樣的。至於忠誠守信端正厚而不傷害別人,對待什麼樣的人都一樣,這是仁人的本質。以忠誠守信為本質,以端正厚為準則,以禮義為規範,以理法度為原則,他微的一言一行,都可以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。《詩經》中說:“不犯過錯、不傷害別人,很少不成為人們效法的榜樣。”說的就是這個理。

(31 / 79)
荀子全注全譯(出版書)

荀子全注全譯(出版書)

作者:方勇/李波 型別:魔法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